人非人,物非物,我非我
前些天听到一个概念,说人除了生理上,其他的痛苦都是幻想出来的。我觉得正确,但这正是人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
人非人
得益于偏向回避型依恋的人格,对人的相处容易在过多和过少间摇摆,比较难以得到稳定的距离融洽的关系。 萨特认为,人的存在先于他的本质,人的本质是他自由选择的结果。
某些存在的痛苦,通过某个meme得到(流传性较广的meme具有一定普适性)有可能是因为缺乏一个稳定靠谱的人给予解决方案,处理生活,但很明显这种依附的生活是不正确的,选项没有完美的、绝对的,生活是网状布局选项和结果的交叉
我们能够自由掌控自己的生命,哲学上称之为“主体性”。我是主体,意味着我有主导权,而别人就是客体。但是每个人都是主体,谁愿意成为客体呢?
每个人都会为了自我的主体性,而与他人展开斗争,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,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。就像在日常的社交关系中,我们都希望自己是掌控者一样,掌控感会给我们安全感。那我们是如何把他人变成客体的呢?就是通过对他人的:“凝视”。
在他人的凝视下,我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发生了冲突和矛盾。我们是他人的美杜莎。
我终于意识到,我们的联络不过是巨大的幻觉。事实上,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在给自己发消息。
物非物
我们被一部分鼓吹“想做什么就做什么”的所谓“勇敢者”骗了。
所有人都被惯坏了,欲望阙值达到了非常高的标准,需要无穷无尽的刺激和快节奏生活
需要不断的刺激,哪怕是坏的,动荡的
因为没有办法接受安稳枯燥的生活
需要重建欲望体系,应当一些固定的自我提升开始
我非我
为什么你坐在那儿,看上去就像一个没写地址的信封?
这一章和前面写的隔了两周左右,可能会进行后续的完善,让整篇完整
疏离了社交媒体一整天,对大家的话疏于回复,和他们的沟通更像一种任务,是在裂了缝的碗里倒水,流到地上,沾湿鞋底
我总是会翻相册,相册里有很多保存下来的瞬间,总是想,好像经历了这么多事,最后什么也没得到,会不会很好笑;一些聊得来的朋友,一些聊不来的朋友,文字在表达爱意的时候那么无力,表达恨意的时候却又很锋利
11.8更新
我明白了,当你望向银河的时候,想看到的一定是点点繁星,而不是行星间的间隙;就像相册记录的是好的/坏的一瞬间一样,那些当时的尴尬,苦涩和烦闷,都会由时间的跨度来抹平
查阅了一些资料,某些学者说,“我们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。总是或经常感到孤独的人,往往对他人抱有不信任的态度。”
“你变得非常封闭。你要独自处理许多事,以至于当人们对你感兴趣的时候,你有时反而有防备心。这种孤独会让人感到极度虚弱。”
如果我整天待在家里,我很可能会发疯。所以我会去咖啡馆逛逛,花一些冤枉钱。这可能不是最健康、实用的对付孤独的方式,但这是一种能和人相处的方式。可以在人群中放空自己,这很好。
试图构建我的身份认同,我是盐盐,我喜欢忙碌的感觉。试图变得更有创造力
我觉得猫猫挺不过去了,拍了X光和血常规,给它按医生说的准备了很多药。生命和朋友一样是一种消耗品,只是它消逝的比我快一些
我不知道还能不能看到它爪子挠麻绳,在地上跑来跑去追树叶,爬上我肩膀撅屁股
猫猫走了 ,什么事也没发生,对吗?